“成都大熊貓是否能區分普通話和四川方言?”“蒸小籠包時是上層先熟還是下層先熟?”“能否不彎腰就把散落一地的乒乓球撿到球籃裡面?”……在第34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公開展示現場,這些平時不被註意的問題,都能找到答案。
  “物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蘊含著很深的物理原理。”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初三學生張睿哲這樣解釋他的課題源起。
  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張睿哲看《西游記》,第七十七回中,妖精要蒸唐僧師徒四人,因八戒最胖最難蒸熟,一群大小妖怪討論把八戒放在上面還是下麵。
  “當時我就對這個很感興趣,但媽媽告訴我要利用物理知識才能解答這個問題。初二我們開了物理課,我就開始自己做實驗。”最初,張睿哲蒸包子做實驗,後來發現這樣做非常不現實,總掀開籠屜會影響包子蒸熟,後來他改用乾冰做實驗,反覆實驗得出並證實了結論:包子上下層哪層先熟,與有沒有屜布有很大關係,如果有屜布會把水蒸汽阻擋在下麵,下層先熟;如果沒有屜布,水蒸汽直接冒上去,上層先熟。
  近日,第34屆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在北京工商大學良鄉校區舉行。這是北京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舉辦的第34個年頭,也是教育部宣佈學科和科技競賽與高考保送加分脫鉤後的第二年。雖然不和高考保送加分掛鉤,但仍然吸引了全市近1/5的中學生參賽。
  此次大賽的一大亮點,是學生們的關註點越來越貼近生活了。“如何吃油更健康”“論北京地鐵擁堵現狀及解決辦法”“汽車轉彎時人與車的安全距離”等等,很多課題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北京市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的高凱老師在此次大賽中獲得優秀科技輔導員的榮譽稱號,帶隊7年,他認為最近三年學生的關註點明顯發生了轉移,更加貼近生活了。
  中國青年報記者前幾年在採訪中發現,以中小學生為主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各類機器人比賽中出現了“高”、“精”、“富”的現象。“高”是指高科技產品增多,“精”是指參賽項目涉及技術研發新領域甚至是前沿領域的增多,“富”是指項目完成花費較高,甚至有院士評價:“孩子們的作品很多已觸摸到了學術前沿的問題。”
  但今年很多有意思的課題,雖然來源於日常生活,但科技含量、應用價值一點不遜於那些“高精富”的課題,不僅實用,還有趣味性。
  來自北京市昌平區第五中學的初二學生肖宇凡和他的兩個搭檔王午鈺、吳夢桐設計了一款“乒乓球專用收集器”,課題的思路源於去年暑假的一次乒乓球運動。
  “當時和朋友一起打乒乓球,練完球後感覺非常累,可還要彎腰撿散落一地的乒乓球,於是就想能不能設計一種不用彎腰的乒乓球專用收集器。”從最開始有這個想法到搜集資料再到最終成品,歷時三個月。肖宇凡卻說這是一件有瑕疵的作品,因為“把比較長,不方便攜帶。”
  這種有“瑕疵”的成品在展覽現場並非特例。平谷區代表隊鄒子健和他的兩個同學就正在繼續這樣一個完善的工作。他們今年參賽的項目叫“母豬助產繩”,是在去年獲獎的趙蒙同學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的。“我們的這個成品也還有不足,應該把鋼絲換成更清潔的橡膠材質。”鄒子健說,希望下一屆參賽同學能把這個遺憾彌補上。
  由於公開展覽時間在周末,很多家長都帶孩子一起參觀,最小的孩子才三歲。
  宏廟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李一帆跟著爸爸從早上看到了中午,“我覺得他們設計的東西很神奇,沒想到一個初中生可以設計得這麼好。”李一帆說如果下午沒有奧數課,他還會繼續看下去,“我覺得上一天課學到的東西還不如看半天展覽學到的多呢。”
  家住丰台區的喬女士帶著自己7歲的兒子也來到了展覽現場,“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孩子本身比較喜歡科技,所以就想帶孩子過來看看。”
  “我爸媽也是這樣,小時候只要我喜歡,就會很支持。”一名參賽選手看到由父母帶來的小觀眾,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他覺得“好奇”“感興趣”“想知道為什麼”“想更方便我們的生活”是他和同學參加科技競賽的原因和動力。  (原標題:生活課題抗衡“高精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rrvl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